選擇生活(第1部分)教育阿特拉斯大學
未找到專案。
選擇生活(第1部分)

選擇生活(第1部分)

|
March 8, 2015


David kelley objectivism

At our 1999 Summer Seminar David Kelley (at left) offered this inspiration analysis of the longstanding Objectivist theoretical debate over whether one should choose to live because life is a value, or whether life is a value because one chooses to live. Dr. Kelley lucidly unravels this philosophical puzzle and goes on to examine what this abstract issue means concretely in our actual lives as individuals. Dr.

Kelley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to us of finding meaning in life and the dire consequences of losing it.

We find meaning, he argues, through the primary purposes that shape our lives, and through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 as elements of purpose. Turning in his final section to the issue of commitment, Dr. Kelley shows how our purposes can be tyrannical masters unless chose them, and finds the experience of choice in our day by day renewal of our commitments to our most personal values.

大衛·凱利

作者簡介:

大衛·凱利

大衛·凱利是阿特拉斯協會的創始人。作為一名專業的哲學家、教師和暢銷書作家,他一直是客觀主義的主要支援者超過25年。

David Kelley Ph.D
About the author:
David Kelley Ph.D

David Kelley founded The Atlas Society (TAS) in 1990 and served as Executive Director through 2016. In addition, as Chief Intellectual Officer, he was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the content produced by the organization: articles, videos, talks at conferences, etc.. Retired from TAS in 2018, he remains active in TAS projects and continues to serve on the Board of Trustees.

凱利是一位專業的哲學家、教師和作家。1975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他加入了瓦薩學院哲學系,教授各級課程。他還曾在布蘭迪斯大學教授哲學,並經常在其他校區講課。

凱利的哲學著作包括倫理學、認識論和政治學方面的原創作品,其中許多作品以新的深度和新的方向發展了客觀主義思想。他是認識論論文感官的證據》的作者;客觀主義中的真理與寬容,論客觀主義運動中的問題;粗獷的個人主義:仁慈的自私基礎;以及《推理的藝術》,這是一本廣泛使用的入門邏輯教科書,現已出版第 5 版。

凱利曾就廣泛的政治和文化主題發表演講和出版。他關於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的文章發表在 《哈珀斯》、《科學》、《理性》、《哈佛商業評論》、《弗里曼》、《論原則》等雜誌上。在1980年代,他經常為 《巴倫週刊》財經和商業雜誌 撰寫有關平等主義、移民、最低工資法和社會保障等問題的文章。

他的著作 《一個人的生活:個人權利和福利國家》 批判了福利國家的道德前提,並捍衛了維護個人自主、責任和尊嚴的私人替代方案。1998年,他出現在約翰·斯托塞爾(John Stossel)的ABC/TV特別節目“貪婪”中,引發了一場關於資本主義倫理的全國性辯論。

作為國際公認的客觀主義專家,他廣泛地講授安·蘭德、她的思想和作品。他是電影《阿特拉斯聳聳肩》的顧問,也是《阿特拉斯聳聳肩:小說、電影、哲學》的編輯

 

主要作品(部分):

概念與自然:對現實主義轉向的評論(道格拉斯·拉斯穆森和道格拉斯·登厄伊爾)”,《理性論文》第 42 期,第 1 期,(2021 年夏季);這篇對最近一本書的評論包括對概念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深入探討。

知識的基礎。關於客觀主義認識論的六講。

存在的首要地位”和“感知的認識論”,傑斐遜學院,聖地牙哥,1985年7月

普遍性和歸納”,在GKRH會議上的兩次演講,達拉斯和安娜堡,1989年3月

懷疑論”,約克大學,多倫多,1987年

自由意志的本質”,波特蘭研究所的兩場演講,1986年10月

現代性黨”,卡托政策報告,2003年5月/6月; 導航員,2003年11月;一篇被廣泛引用的文章,關於前現代、現代(啟蒙)和後現代觀點之間的文化分歧。

"I Don't Have To" (IOS Journal, Volume 6, Number 1, April 1996) and “I Can and I Will” (The New Individualist, Fall/Winter 2011); Companion pieces on making real the control we have over our lives as individuals.

工作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