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形而上學與認識論教育阿特拉斯大學
未找到專案。
尼采的形而上學與認識論

尼采的形而上學與認識論

5 分鐘
|
三月 8, 2011

要理解尼采關於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觀點並非易事。除了超越尼采的寫作和哲學創作方式之外,這些思想本身似乎有些混亂和混亂。他從一個想法的冷靜和無情的描述轉變為對另一個想法的火焰和硫磺描述。

在一段話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他完全同意尼采的觀點,這是有道理的,符合他對世界的理解。儘管如此,在下一段中,這種理解被顛倒了,這種理解毫無意義,有時甚至似乎與前一點相矛盾。我認為,這個問題的一部分源於閱讀尼采的筆記;然而,他發表的著作並沒有那麼清晰。

尼采似乎是一個康得主義者,他拒絕認識「真實」世界的可能性。對於康德和尼采來說,要瞭解“真實”的世界,就需要大衛·凱利(David Kelley)所說的意識的透明觀。其他人稱之為“上帝的眼睛視圖”。既然我們必須使用我們的感官,也就是說,為了瞭解外部世界,我們必須使用特定的方法和過程,那麼我們就不是真正瞭解世界。如果我們能超越這些方法和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到“真實”的世界並真正瞭解它。(之所以叫“上帝的眼觀”,是因為規定上帝可以認識世界,不需要任何特定的方法。

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存在呢?

然而,尼采似乎以以下方式與康得決裂:康得假設了兩個領域,現象和名詞。名詞是外部的“真實”世界。現象世界是我們的感官呈現給我們的世界。康得認為,我們所知道的只是現象世界,不可能對名詞領域有所瞭解。但是,他仍然認為它就在那裡,並可能導致現象世界(我在最後一點上可能是錯的,但這在這裡並不真正相關)。尼采斷然拒絕這一點。“'自在之物'是荒謬的”(WtP第558節)。他認為,正如尼采實際上所論證的那樣,如果我們對這個名詞領域一無所知,為什麼我們甚至假設它存在呢?“斷言我們一無所知的事物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是康得的天真”

在這方面,尼采比康得更一致。他從意識的透視觀中解脫出來。在對這個名詞領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我們有什麼理由假設它存在呢?

儘管如此,尼采並不是一個哲學上的唯心主義者。似乎有一個人類之外的世界:一個獨立於我們對它的制約,獨立於我們強加於它的秩序、邏輯和意義的世界。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有點混亂,但我認為,這正是重點。他說,它「本質上是一個關係的世界」,它是一個「感覺混亂的無形的無形世界」(WtP sec.568和569)。

根據尼采的說法,它並不比我們所處的現象世界更真實(或更不真實)。它仍然是一個充滿感覺和觀點的世界。它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沒有東西;意義和「物性」是強加於我們現象世界的觀念。

然而,尼采在這裡遇到了一個問題。他指責康得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存在呢?尼采可能給出的一個答案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真的什麼都不知道。我們所擁有的只是外觀和視角。我們的權力意志強加並創造了意義和秩序。我們的意志所創造的理解的一部分就是這個無形的關係世界。

尼采的觀點與康得的觀點不同,因為康得認為名詞世界是真實的和真實的世界。對於尼采來說,真實和真實的概念是由權力意志創造的虛構;沒有“真實”的世界。

理解尼采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兩個基本思想是透視主義和權力意志。

透視主義認為,我們的知識和理解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要看到某件事,一個人必須在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時間,並從特定的角度看待它。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從每個角度看待一個事物。所以,我們看不到事物,只看到它的一個視角。

因此,知識只發生在一個特定的視角中。沒有關於整體的知識,只有部分可以與給定的觀點聯繫起來。對於尼采和大多數哲學家來說,這破壞了經典理解的知識。知識只是整體的知識,而不是一部分;把它看作是知識只是欺騙和虛幻的。

這種觀點的另一個方面是,我們認為我們擁有的任何知識都是人類的知識。也就是說,它基於我們的人類過程和能力,並受其制約。我們視角的一部分就是我們是誰。

我認為,透視主義的觀點是沒有問題的,即我們只能在給定的領域內知道一些東西,我們只能通過我們的過程和能力來瞭解事物。無論如何,對於客觀主義者來說,很明顯,我們只能從某個角度來瞭解一些東西。尼采(和其他人)的透視主義的問題在於,他們由此得出結論,“真正的”知識是不可能的,我們只剩下相當不合適的知識殘餘。當然,如果一個人持有經典的觀點,即知識需要不知從何而來的觀點,即上帝的眼睛的觀點,這是合乎邏輯的。

尼采認識論的另一個主要部分是權力意志。大部分工作都是由這個想法完成的。權力意志基本上是人類內在的力量,驅使我們生存和生活。我們通過強迫他人和“現實”屈服於我們的力量來生存和生活。

權力意志驅使我們以我們的方式思考世界。我們認同世界的意義、秩序、邏輯和理解,是因為權力的意志。

從某種意義上說,尼采期待實用主義。在他看來,真理不是符合現實的東西,而是讓我們實現目標和力量的東西。理性只代表「某個種族和物種的權宜之計——它們的效用本身就是它們的」真理」(WtP第514節)。

真理、理性和知識與“真實”世界沒有任何關係。它們與一個物種的生存和控制能力有關。他認為,「真實」的世界可能與我們的理性所說的和我們認為真實的完全不同;但這無關緊要。只要理性和真理使我們能夠擁有權力和控制力,這才是最重要的。“真理的標準在於增強權力感”(WtP第534節)。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中的權力意志意味著「真實」的事物是我們所做的或可以擁有權力的事情。真理和知識的經典概念是被動和無效的。對尼采來說,它們是毫無意義的,是軟弱的表現。力量來自於積極創造自己世界的“現實”。

尼采並不認為任何事情都是真的。只是有用與否。只是能不能帶來力量。

這個理論的一個有趣的方面是,尼采把所有的經驗和推理都拿來,並聲稱它沒有指向任何一種真理或現實世界。“相信理性及其範疇,相信辯證法,因此對邏輯的評價,只證明它們對生活的有用性,由經驗證明,而不是證明某事是真實的”(WtP第507節)。這樣,他就不是實用主義者了。對於實用主義者來說,理性和邏輯的有用性表明,這些實際上是真實的。但尼采並不認為任何事情是真的。只是有用與否。只是能不能帶來力量。這才是最重要的。從尼采的角度來看,真理和真正的知識是不重要和無用的。他們把我們推向軟弱和脆弱的道路。我們需要的是權力,而不是真理。所以,我們稱能給我們帶來力量的事物,真實而真實。

我不是尼采學者。這是我第一次讀尼采這麼長篇大論,所以我希望那些對尼采思想更熟悉、更博學的人會原諒我確信自己犯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對尼采的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那麼我認為有一些有趣的事情要說。尼采對當代哲學有很多期待。透視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形式現在是普遍持有的觀點。他對康德和“現實”的批判也促成了後現代主義的大部分。

雖然似乎沒有其他人有像權力意志這樣的理論,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似乎確實解釋了許多人的行為方式。雖然 安·蘭德 當然不贊同權力意志,但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將其與社會形而上學和意識的首要地位進行比較來學到很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我認為權力意志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部分解釋這些。  

Michal Fram Cohen的回應

傑森·沃克的回應

回到 第二部分,論形而上學和認識論

肖恩·克萊因
About the author:
肖恩·克萊因
Metafísica
Epistemología
Historia de la filosof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