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學習指南:認識論教育阿特拉斯大學
基礎學習指南:認識論

基礎學習指南:認識論

9 分
|
六月 25, 2010


認識論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知識的基本性質,包括其來源和驗證。認識論關注人的思想與現實之間的基本關係,以及人類理性的基本運作。因此,它為所有知識的驗證設定了標準;它是認知方法的基本仲裁者。

認識論的主要問題可分為五個主題領域:

  • 意識與現實之間的基本關係;
  • 感官知覺的性質和有效性;
  • 概念的性質以及抽象與具體細節之間的關係;
  • 公理的性質和驗證,特別是同一性和因果關係的規律;
  • 確定性和真理的本質是概念知識的特徵。

客觀主義在這些領域中的每一個都有獨特的視角,儘管它的方法在某些領域比其他領域更充分。倫納德·佩科夫(Leonard Peikoff)的 《客觀主義:安·蘭德的哲學》(Objectivism: The Philosophy of Ayn Rand),第1-5章,是對整個客觀主義認識論的唯一系統表述。儘管Peikoff的討論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參見David Kelley的“Peikoff's Summa”, IOS Journal,I,#3),但值得就上面列出的所有主題進行諮詢。

要理解客觀主義認識論的全部含義和意義,我們必須更廣泛地掌握它所解決的問題,以及關於這些問題的競爭理論。本學習指南的目的是建議對每個領域的主要問題和理論進行有用介紹的讀物,以及呈現客觀主義立場的著作。

歷史

認識論問題在整個哲學史上都有討論。在古希臘人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及詭辯家和懷疑論者提出了知識問題,許多主要問題、立場和論點都在此時得到探索。然而,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體系中,認識論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從屬於形而上學問題,認識論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特的的研究領域。

中世紀晚期的經院學者特別關注兩個認識論問題:理性與信仰之間的關係,以及概念和普遍性的本質。關於後一個問題的主要立場——現實主義、唯名論和概念主義——都是在這一時期確定的。

宗教改革和現代科學的興起提出了關於認知方法論的問題,並引發了懷疑學說的重生,這種趨勢在勒內·笛卡爾(1596-1650)的著作中達到頂峰。

在現代時期,從笛卡爾到伊曼努爾·康得(1724-1804),認識論問題處於哲學的最前沿,因為思想家試圖理解新科學的含義。他們還試圖應對對感官知覺、概念和歸納有效性的懷疑攻擊,但沒有成功。在19世紀和20世紀,認識論問題繼續受到各種學派哲學家的關注,包括唯心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和語言分析。

熟悉哲學史是認識論的最佳入門。以下著作對認識論具有特殊意義:

  • 柏拉圖, 忒埃泰圖斯
  • 亞里士多德, 後驗分析
  • 勒內·笛卡爾, 沉思
  • 約翰·洛克, 《關於人類理解的論文》
  • 大衛·休謨, 《關於人類理解的探究》
  • 伊曼努爾·康得, 《任何未來形而上學的序言》

這些作品有許多版本。洛克的兩卷本《隨筆》是迄今為止最長的,建議刪節版。

該領域的概述可以在D. W. Hamlyn的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條目“Epistemology, History of”中找到。本文省略了某些要點,並且它所包含的材料並不總是根據要點進行選擇或整合。但它確實涵蓋了大多數主要思想家和問題,並提供了從希臘人到20世紀的連續感。尼古拉斯·卡帕爾迪(Nicholas Capaldi)的 《人類知識 》是對認識論中大多數核心問題的引人入勝的非歷史介紹;他對懷疑主義的討論特別好。

意識與現實

認識論的基本問題涉及意識與現實、知者與已知之間的關係。 客觀主義 認為,存在獨立於意識而存在,心靈的功能是把握存在事物的同一性。這種立場被稱為現實主義,或存在的首要地位,與唯心主義或意識的首要地位相對立,後者認為知識的物件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認識者——現實是由我們自己的頭腦構成的或相對於我們自己的思想。

客觀主義的立場及其驗證在大衛·凱利(David Kelley)的 《感官的證據》(The Evidence of the Senses)第1章和第6章中有所體現,其中也描述了客觀主義對客觀性的獨特理解。現實主義的立場在羅傑·特裡格(Roger Trigg)的 《理性與承諾》(Reason and Commitment )中也得到了捍衛。儘管特裡格的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與客觀主義不一致,但他的書是對唯心 主義 立場自我駁斥的方式的徹底回顧。

知覺

客觀 主義贊同經驗主義的論點:感官知覺是我們接觸現實的基本形式,所有知識都建立在感性證據之上。然而,客觀主義關於感知的觀點在許多方面是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是它拒絕了表徵主義的觀點,即我們通過意識內部的圖像或表徵媒介間接感知外部物件。表徵主義觀點主導了現代哲學,並且仍然被普遍接受,它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物體的外觀部分取決於我們感官系統的性質和運作。

客觀主義 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將知覺表像視為我們直接感知物件的形式。凱利的《感官 的證據》 詳細闡述了這一理論,以及客觀主義者對有關知覺的其他主要問題的立場,包括感官的有效性,感覺和知覺之間的關係,以及直接知覺對知覺判斷的驗證。

哲學和心理學問題在感知研究中密切相關。哲學家經常訴諸心理學理論,而這些理論反過來又往往反映了隱含的哲學假設。與 客觀主義 最一致的心理學方法是已故的詹姆斯·J·吉布森(James J. Gibson)開創的,他的 視覺感知生態方法是 他在這個問題上的最後一句話。

概念

“概念問題,” 安·蘭德(Ayn Rand )在她寫的一篇系統的哲學論文《 客觀主義認識論導論》(Introduction to Objectivist Epistemology)中觀察到,

是哲學的核心問題。既然人的知識是以概念的形式獲得和持有的,那麼人的知識的有效性取決於概念的有效性。但概念是抽象的或普遍的,人類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特殊的、具體的。抽象和具體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概念在現實中究竟指的是什麼?

蘭德的論文提出了形成概念過程的原始理論,並繼續推匯出該理論對許多問題的影響,包括抽象與具體之間的關係,定義的本質,公理的作用和驗證,以及客觀性的本質。最後一章包含了蘭德對內在、主觀和客觀之間關鍵區別的最全面的討論。這部作品的擴展第二版還包含了一個研討會的記錄,她在研討會上討論了廣泛的其他問題。大衛·凱利(David Kelley)的文章《抽象理論》(A Theory of Abstraction)是對蘭德理論及其與其他理論的關係的詳細評論。

普遍性問題的重要性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上都得到了承認。希拉蕊·斯坦尼蘭(Hilary Staniland)的《 普遍性問題》(The Problem of Universals )很好地介紹了這些問題,回顧了從柏拉圖到維特根斯坦的主要理論;它提供了一種有用的方法來理解客觀主義觀點的新穎性和重要性。理查·亞倫(Richard Aaron)的 《普遍性》(Universals) 描述了英國經驗主義者對現實主義的拒絕,並討論了他們自己的唯名論立場的問題。這是對蘭德理論所解決的問題的一次很好的調查。

最近的一些哲學家,包括索爾·克里普克(Saul Kripke)和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挑戰了傳統的唯名論觀點,即概念的認知內容在於規定的含義或定義。根據他們的觀點,在許多(但不是全部)方面與客觀主義者一致,概念在現實中指定一種事物,並在其內容中包含這些事物實際具有的屬性;定義特徵是發現的,而不是規定的。這場爭論中的問題在斯蒂芬·P·施瓦茨(Stephen P. Schwartz)編輯的 《命名、必要性和自然種類》(Nameing, Necessity, and Natural Kinds)中進行了討論。施瓦茨的《導言》特別值得一讀,歐文·科皮(Irving Copi)關於本質的文章也是如此。

公理

我們的大部分知識是通過從我們的感官提供的數據中進行推理而獲得的。演繹推理依賴於不矛盾定律;歸納推理依賴於因果律。因此,我們知識的客觀性取決於這些定律的有效性。由歐文·科皮(Irving Copi)和詹姆斯·古爾德(James Gould)編輯的《邏輯讀物》(Readings in Logic)收錄了古典和現代哲學家的選集,代表了對這個問題的主要立場。

自休謨時代以來,大多數哲學家都認為,不矛盾法則,以及相關的同一性和排除中間法則,按照慣例是正確的。這一觀點在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的《沒有形而上學的邏輯》(Logic Without Metaphysics)的標題文章中得到了最清晰的表達。 客觀主義站在 現實主義少數派一邊,後者認為法律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它們陳述了關於世界的一般事實。這一立場的主要論據可以在布蘭沙德的 推理和分析的第10章中找到。(整本書是對邏輯實證主義和普通語言哲學的出色批判)。

因果律指出,同樣的原因必須具有相同的結果,這是休謨首先提出的歸納問題的癥結所在。關於定律及其驗證的精彩討論可以在H.W.B.約瑟夫的 《邏輯導論》第19章中找到。

關於歸納的認識論問題與關於因果關係本質的形而上學問題密切相關。羅姆·哈雷(Rom Harré)和愛德華·馬登(Edward Madden)的因果 力量(Causal Powers)是對亞里士多德因果關係概念的透徹現代辯護,反對休谵。儘管作者對概念必然性和自然必然性的區分與客觀主義的概念觀不一致,但他們對因果關係必然性的討論非常出色。

確定性和真實性

確定性和真實性是確定客觀性基本標準的認識論概念。根據 客觀主義 ,這兩個概念都是指在概念層面上對事實的把握。真理的概念是錯誤的可能性所要求的;如果斷言符合現實,則為真,如果不符合現實,則為假。確定性的概念是必需的,因為證據以程度為單位;如果一個斷言得到證據的充分支援,它就是確定的;如果證據不完整,則命題可能是可能的或可能的。

客觀主義認為,真理和確定性都必須根據特定的知識背景來定義。特別是,它拒絕了確定性需要無誤性的普遍假設。語境理論在佩科夫的《客觀主義》第4-5章中進行了總結,其中該理論源於抽象是客觀的,而不是內在的或主觀的。然而,還沒有一個客觀主義哲學家提出一個完整的理論公式,充分處理所有傳統問題。

客觀主義與對真理的經典理解基本一致,即真理與事實的對應關係。D. J. O'Connor的 《真理的對應理論》 很好地介紹了這一理論及其古典和當代的競爭對手。這本書提出了許多尚待解決的理論問題。

書目

理查·亞倫通用性。牛津: 克拉倫登出版社, 1952.

布蘭夏德品牌原因和分析。拉薩爾:開放法庭出版公司,1964年。

尼古拉斯·卡帕爾迪。人類知識。紐約:西部出版公司,1969年。

歐文·M·科皮和詹姆斯·古爾德邏輯讀物,第2版。紐約:麥克米倫公司,1972年。

詹姆斯·吉布森。視覺感知的生態方法。波士頓:阿普爾頓-世紀-克羅夫茨,1979年。

D.W.哈姆林。“認識論,歷史” ,哲學百科全書

羅姆·哈雷和愛德華·馬登因果力。新澤西州托托瓦:羅曼和利特菲爾德,1975 年。

約瑟夫·邏輯導論。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67.

大衛凱利。感官的證據。巴吞魯日和倫敦:路易士安那州立大學出版社,1986年。

大衛凱利。 “抽象理論”,《 認知與大腦理論》,第7卷,1984年。客觀主義研究所重印,1994年。

歐內斯特·內格爾沒有形而上學的邏輯。伊利諾伊州葛籣科:自由出版社,1957 年。

奧康納。真理的對應理論。倫敦:哈欽森大學圖書館,1975年。

倫納德·佩科夫。客觀主義:安·蘭德的哲學。紐約:企鵝集團,1991年。

安·蘭德《客觀主義認識論導論》,擴展第2版。紐約:企鵝集團,1990年。

斯蒂芬·施瓦茨。命名、必要性和自然種類。紐約州伊薩卡:康奈爾大學出版社,1977 年。

希拉蕊·斯坦尼蘭。普遍性問題。花園城市:Doubleday&Co.,1972年。

Roger Trigg. Reason and Commit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大衛·凱利

作者簡介:

大衛·凱利

大衛·凱利是阿特拉斯協會的創始人。作為一名專業的哲學家、教師和暢銷書作家,他一直是客觀主義的主要支援者超過25年。

David Kelley Ph.D
About the author:
David Kelley Ph.D

David Kelley founded The Atlas Society (TAS) in 1990 and served as Executive Director through 2016. In addition, as Chief Intellectual Officer, he was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the content produced by the organization: articles, videos, talks at conferences, etc.. Retired from TAS in 2018, he remains active in TAS projects and continues to serve on the Board of Trustees.

凱利是一位專業的哲學家、教師和作家。1975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他加入了瓦薩學院哲學系,教授各級課程。他還曾在布蘭迪斯大學教授哲學,並經常在其他校區講課。

凱利的哲學著作包括倫理學、認識論和政治學方面的原創作品,其中許多作品以新的深度和新的方向發展了客觀主義思想。他是認識論論文感官的證據》的作者;客觀主義中的真理與寬容,論客觀主義運動中的問題;粗獷的個人主義:仁慈的自私基礎;以及《推理的藝術》,這是一本廣泛使用的入門邏輯教科書,現已出版第 5 版。

凱利曾就廣泛的政治和文化主題發表演講和出版。他關於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的文章發表在 《哈珀斯》、《科學》、《理性》、《哈佛商業評論》、《弗里曼》、《論原則》等雜誌上。在1980年代,他經常為 《巴倫週刊》財經和商業雜誌 撰寫有關平等主義、移民、最低工資法和社會保障等問題的文章。

他的著作 《一個人的生活:個人權利和福利國家》 批判了福利國家的道德前提,並捍衛了維護個人自主、責任和尊嚴的私人替代方案。1998年,他出現在約翰·斯托塞爾(John Stossel)的ABC/TV特別節目“貪婪”中,引發了一場關於資本主義倫理的全國性辯論。

作為國際公認的客觀主義專家,他廣泛地講授安·蘭德、她的思想和作品。他是電影《阿特拉斯聳聳肩》的顧問,也是《阿特拉斯聳聳肩:小說、電影、哲學》的編輯

 

主要作品(部分):

概念與自然:對現實主義轉向的評論(道格拉斯·拉斯穆森和道格拉斯·登厄伊爾)”,《理性論文》第 42 期,第 1 期,(2021 年夏季);這篇對最近一本書的評論包括對概念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深入探討。

知識的基礎。關於客觀主義認識論的六講。

存在的首要地位”和“感知的認識論”,傑斐遜學院,聖地牙哥,1985年7月

普遍性和歸納”,在GKRH會議上的兩次演講,達拉斯和安娜堡,1989年3月

懷疑論”,約克大學,多倫多,1987年

自由意志的本質”,波特蘭研究所的兩場演講,1986年10月

現代性黨”,卡托政策報告,2003年5月/6月; 導航員,2003年11月;一篇被廣泛引用的文章,關於前現代、現代(啟蒙)和後現代觀點之間的文化分歧。

"I Don't Have To" (IOS Journal, Volume 6, Number 1, April 1996) and “I Can and I Will” (The New Individualist, Fall/Winter 2011); Companion pieces on making real the control we have over our lives as individuals.

認識論